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军事)创新为战,高速飞行——记国防科技大

来源:中国军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12 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易仕和不停地研究琢磨,一个个新想法不断涌现。然而,往往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仿佛一脚踏进黑暗,看不见光,找不到路,但易仕和从未放弃。他就像梦想中的高速飞

  易仕和不停地研究琢磨,一个个新想法不断涌现。然而,往往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仿佛一脚踏进黑暗,看不见光,找不到路,但易仕和从未放弃。他就像梦想中的高速飞行器,不知疲倦地朝着目标冲刺。

  历经千百次实验,耗时数年,易仕和带领团队终于解决了纳米粒子团聚的问题。随后研究势如破竹,不断突破,使高速飞行器流场变得清晰可见、精确可测,也为新一代高速飞行器研制奠定了流动理论基础。

  方案做了一轮又一轮,测试做了一遍又一遍,却仍然没有突破,研究仿佛进入了死胡同。

  经过不懈努力,细致的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易仕和的想法。此后,易仕和带领团队又历经多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制出原理样机,并进行了大量试验测试,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1.0版”“2.0版”“3.0版”,半年后,他们终于设计出一款新型超高速相机,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艰辛。易仕和一心扑在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上,甘坐“冷板凳”,多年来探索之路从未偏航,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创新成果在多家航空航天工业部门和部队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前方还有无数科研创新高地需要飞越,‘战斗'才刚刚开始!”瞄准打赢目标,易仕和一路冲刺。(参与采写:张照星、顾莹)(完)

  高速飞行器飞行时周边流场速度快、温度高,“看不见、摸不着”,传统测量方法无能为力,新一代高速飞行器研制面临诸多挑战。

  新华社记者张汨汨、郭明芝

  “这个研究领域能不能出成果不好说。”身边不少人这样提醒他,可易仕和还是一头扎了进去。

  那就自己动手做!易仕和带领团队把一台同类相机分解开,逐个部件进行研究,不懂的就翻资料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一步步编写程序、做测试……

  要做这一研究,首先需要一台能够捕捉高速飞行器流场动态的超高速相机。然而,当时能找到的超高速相机,没有一台能够满足实验室需要。

  “要研究破解新一代高速飞行器难题,先要能够测量飞行器周边流场,并弄清其机理。”易仕和决心从这里突破。没有资料可以参考,那就自己去琢磨、去创新。

  易仕和并未止步于此,接下来,他把研究重点放到提升高速飞行器的打击精度上。

  “快些!再快一些!”心中仿佛有催征的鼓点,30多年来,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在高速飞行器气动光学创新研究上一路飞奔、追赶、超越,在一片几乎空白的领域中摸索前行,无数次失败后从头再来,终于使我军精准打击有了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实验室停电了,易仕和只好暂时结束工作。开车回家途中,一个灵感闪现。易仕和立马调转车头,回到黑暗的实验室里,借着手机电筒的微光计算起来。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高科技武器的强大威力震惊了世界,也让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易仕和陷入了沉思。“我们国家何时能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易仕和在心中画下一个问号,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工作日早上八点之前到办公室,深夜时分才离开;出差总是订尽可能早的航班,结束工作了再晚也要争取连夜返回……

  易仕和接续挑战新的难关——飞行器高速飞行时,“高温”和“湍流”使飞行器表面犹如被裹在一团“火球”中,导致成像探测器无法对目标清晰成像。飞行器“看不见”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精确打击。

  为了寻找答案,物理专业出身的他决定参军入伍。在国防科技大学任教以来,他投身高速飞行器相关基础研究。

  新华社长沙8月11日电题:创新为战,高速飞行——记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

文章来源:《中国军事科学》 网址: http://www.zgjskx.cn/zonghexinwen/2022/0812/518.html



上一篇:盘点在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十大科幻武器
下一篇: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常态开办“红山博学讲坛”

中国军事科学投稿 | 中国军事科学编辑部| 中国军事科学版面费 | 中国军事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军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军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